朋友就像毛毛蟲,長大後世界也不同了
小時候,要當朋友很簡單,只要玩在一起,只要是互相尊重,我們可以很快的打成一片成為朋友,若是剛好你在看的漫畫我也有在看,我們就會是好朋友。
長大後,朋友的定義開始變得複雜。
有些人會因對方的談吐來決定當不當朋友。
有些人會因對方的個性來決定當不當朋友。
有些人會因對方有沒有利用價值來當不當朋友
當然,也有人當朋友並不是想當朋友,而是想更進一步的追求。
誠意,我當然看的出來是真是假
隨著時代的進步,人與人之間的連繫曾幾何時變成了FACEBOOK、twitter、GOOGLE+ 等數位工具,科技帶來的進步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加的近,但也更加的遠。
試問,在你好幾百人的朋友清單中,能保持聯絡的到底有幾人?
我相信用雙手數得出來,再不!加上雙腳的也數得出來。
出社會後大家各有各的生活,各有各的家庭要養,要湊在一起,難呀!!不過也很容易發現誰是虛情,誰是假意。
吃頓飯就知道了
上個月從澳洲回台灣,在還沒抵台之前,許多人要說要和我約吃飯 敘個舊。不過回台後那些聲音都消失了。
好吧,就算是約出來了 又如何?
一直在滑手機,查看臉書上的最新消息。
全天下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 我卻在你面前,但你卻在和用手機和別人聊天聊得很開心。
所以,我發誓以後和人吃飯絕對要遵守我的三項原則
一、除非公事,否則不得滑手機。
二、請分享自已的生活或是最近看了什麼書、電影
三、準備五個問題提問
你絕對不知道和人坐起一起卻找不到話題可以聊的那種尷尬。所以除非逼不得已,我再也不和人交際應酬吃飯相坐兩無言。
除非你是真得很有誠意要和我分享彼此的生活,不然還是能免則免。
畢竟背包客和一般上班族的世界已經不同了,許多觀念已經沒辦法交集。
例如當我說我出旅行住帳篷時的生活時,他們只會覺得你很可憐住在帳篷要裡,但卻沒想到那些不同的生活的方式帶來什麼樣的趣味。
幽靈朋友,你也是嗎?
如果說社群媒體變成王道,那麼還有一種朋友是這樣的,明明存在你的朋友名單中,但是可能很久沒聯絡了,基於同窗之誼而加為朋友,
但是既使互加好友,彼此間還是沒有交流,只是多了個消息來源瀏覽。看一下對方最近發生了什麼新鮮事,不過也只是看看,就像是看報紙般的隨意,也沒有想留下任何想法,所以可能很久沒有聯絡的朋友只是你的幽靈朋友,對方不發表消息所以你無從得知對方近況,就算要聊也沒有話題。
老朋友,好久不見,但你卻只有在有業績需求或是紅色炸彈的時候才會想到我。
到了國外之後
和台灣的同事情誼及同窗情誼比起來旅行讓朋友變得更多也更容易。但是隨著朋友的增加,對於朋友,我也開始越來越不了解。
究竟朋友是定義是什麼? 是見過面打過招呼的就算,還是要知道彼此的過去及未來?
我想:對於朋友,自然是了解越多越好,但是語言的隔閡讓彼此的溝通更加困難,不僅如此,你會問的問題別人可能也問了不下百次,一直要回覆同樣的問題,我想也是很煩人的一件事。
「你在這裡待多久了呀?」
「你在要去那裡?」
「你從那裡來?」
就連中文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了,何況是用英文…
既然,語言無法深度了解,那麼該如何成為好朋友?
玩遊戲會是一個很好的方式,我看到許多人聚在一起喝酒,打牌。雙方似乎就成為了好朋友。
不過根據我的經驗,這也只是暫時的朋友,分開後,還是會有新的朋友,然後在臉書上互加好友,證明這段友誼曾經存在過。
但是…會嗎?
有些人會,有些人不會。
我懷疑我得了初老症,越來越懶得去重新認識一個人。然後說再見。再認識新的人。
雖然如此,沒辦鼝改變別人,只好改變自已
我自已新的目標:
一、每周要和一個老朋友打招呼寒喧
二、加入有興趣的社團和志趣一同的人互動。
三、儘可能讓人認識自已
要做不難,但是持之以恆 可不是如此簡單。
期待這些事情之後會發什麼樣的蝴蝶效應
雖然我寫得好像很悲觀,但是和朋友瞎攪和一起,也是能有許多不同的樂趣的。
在紐西蘭和朋友們留下難忘的回憶,雖然之後各分東西,但曾經已經足夠。
和外國人排排站從大橋上連環跳
或許,對於朋友的定義想的太複雜的,是我自已。
或許,友情或愛情本來就沒有天長地久。硬是要找尋也只是庸人自擾。
瞧,那些過去不是也很美好!?
最後,我相信
當你以誠待人的時候,別人也會以誠待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