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台灣的時候最怕接到好久沒見的朋友電話,在一陣寒暄問候之後總是順其自然的切到主題去。

以下對話是不是似曾相識:

對話1

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,父母把你養這麼大有個萬一多可惜,來,同學一場!!我可以幫你免費保單健診哦」(保險)

對話2

「我最近聽朋友說他做了個新的生意,賺了不少錢,你有沒有興趣晚上來聽個說明會?」(真銷)

對話3

「同學,我要結婚了!!要不要給我地址」 (紅色炸彈)

 

由於此類電話接多了,所以我之後就乾脆潛逃到國外了 

 

到了國外打工度假,人在異鄉 不是應該要更相親相愛,互相照顧的嗎,有人說。人生就像是在坐火車,每個停靠站總是會有不同的人上下車。這些上上下下的乘客

有的陪伴我們的時間長,有的時間短,但最終都會在不同的目的地下車。

這兩年來的旅程,有人只上車了一站就下車,有的人不斷的上車,下車,上車,下車。還有的人中途跳車。

 

面對離別,我已經不再那麼感傷、不捨。也許這是俗話說的:習慣成自然。

但是為什麼我和口袋裡的國父道別了上百次,每次還是會那麼的不捨。(特別是和四個小朋友說再見的時候)

 

離別傷感,那麼相遇是不是歡喜

然而,面對相遇 卻也不再興奮,曾經我遇到一個朋友,我有好好珍惜。但是直到離別後我才痛苦不已。如果我有再重來一次的機會,我會對那個朋友說:你去死,我不想認識你。

如果非要在那 恨 加上一個期限 我希望是一萬年。

   每個人就像是一本書。有的書讀起來緊張剌激,值得一讀再讀。有的書讀了幾百次,還是不知道內容在講什麼。

有的書看到封面就知道要退避三分。有的書甚至還會砸傷你的腳。

漸漸的我明白了:書要挑著讀,人不必全了解。越了解人性,就越對它失望。特別是在國外。

你永遠不能期望別人能幫你些什麼,也不能指望能當多久的朋友。畢竟這只是一場夢。

有時候你不那麼認真之後。你就不再那麼的患得患失。

 

也有人說:我在國外認識了確實是認識不少好朋友,甚至交了男女朋友。

是的!!這我完全相信。小弟在澳洲認識很少華人(是的,我沒打錯,是很少華人,不是不少華人),但配對指數高達70%。

其中不乏情節如電視劇離奇的,

但我寧可將相處那瞬間的感動永遠留著,有時在同一個環境下相處 會有一種革命情感。

不過等到換了一個環境之後,那些朋友就像政治人位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般的。「瑞凡,我們再也回不去了」

不能怪別人,因為背包客就要向錢看、向錢衝。

 

有多次,自認為和這個頗有交情的朋友離別之後,希望能在地球的某個角落還會再次相遇。期待了很久 某天,手機總算來電了!!

只是… 每次接到的電話總是問:那邊有工作嗎? 之類的。從來不問我的狀況。彷彿我是鳴人的多重影分身術的分身一樣。只是功用就是問一問那邊現在狀況如何。

有時。我會在想在APP狀態旁掛個一個「別問我工作」之類的狀態,是不是我的電話就再也不會響起。

 

在澳洲和台灣不同。在台灣都市化生活和競爭壓力遠超過澳洲(的小鎮),薪水卻低於澳洲許多,但是台灣也很少有人會打電話直接來問:「你那邊有缺人嗎?時薪高嗎?黑工白工?」

但澳洲,背包客之間唯一會問的就是工作,流程其實和保險業沒什麼太大的不同。不外乎就是問你好不好,再來就是問工作。

相信我!!第一個問句:HOW ARE U 千萬別認真回答。因為對方只是隨口問問。你認真了對方反而會覺得困擾。(因為接下來要切入重點了)

「你那有工作如何!?!?還缺人嗎??」(最好是我人一到就能上工的那種)

但當你的答案是:「NO」之後,對方又會像剛畢業的同學一樣開始失聯許久許久。直到下一個失業週期的到來才會想到你。

 

背包客有這麼現實呀,那台灣的家人朋友應該比較好一點吧。好像也沒好到那裡去

「你現在有工作嗎!?一個月賺多少呀?」「哇一週賺三萬!好棒哦!請客!」

有工作嗎?賺多少錢?似乎是大家共同的話題。不管到那裡都是不變的

我被問得很煩很煩。沒人關心你在那過得好不好。沒有在意你未來的夢想是什麼。大家唯一在意的是:你賺多少錢了?那我也有得賺嗎?

仿佛工作是人生的唯一,賺錢是人生的唯一目的。

 

是的,我覺得這個世界很噁心。繞了一圈。仍然被資本主義給控制著。

既使我沒被控制住思想,別人也會用他們被控制的思想來一再提醒你。

 

我突然又想起了軍中的那句名言:「薪餉是假的,放假是假的,女友是假的,升官是假的!!有時胸部也是假的,感情也會是假的」

 

「只有退伍才是真的」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r.Ne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